传闻“千万年薪”挖来的固收名将,为何没能带来规模的“名将效应”?
当市场期待“双剑合璧”推动天弘固收业务再上台阶时,债基规模不升反降的冰冷数据,却揭开了理想与现实的裂痕。
一边是外部增长乏力、排名下滑的窘境,一边是内部激励扩容、高管重金入股的热潮,天弘基金的“内外反差”,正成为观察公募行业转型困境的一扇窗口。
反降
今年5月,固收名将马龙以传闻千万年薪高调加盟天弘基金,被市场解读为其强化固收业务的战略之举。
然而近五个月过去,这位与乒乓球国手同名的投资老将尚未挂名任何产品,而天弘的固收业务也未迎来预期的“马龙效应”,反而出现规模缩水。
三季度数据显示,天弘基金非货规模排名从第14名下滑至第16名,成为前20家中掉名最快的公司。同期易方达、富国等机构单季增量超千亿,天弘仅增208亿元,增速垫底头部阵营。
(数据来源:Wind)
展开剩余81%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产品结构变化:股票型、混合型与指数型基金规模分别增长248.4亿元、34.73亿元和285.8亿元,唯独债基规模从2471.42亿元降至2284.39亿元,缩水187.03亿元。
(数据来源:Wind)
可能有部分客官会说,市场利率下降,债基收益率的吸引力大不如前,同时权益市场表现不错,自然吸引资金从固收市场流出转战至权益市场。然而,其他公司的表现却让这一解释显得苍白。
例如固收大厂博时基金的债基规模,截至三季度末,博时基金的债基规模由二季度的4196.50亿元上升至4305.15亿元,规模上涨108.65亿元。
(数据来源:Wind)
如果按照同体量债基规模来看,三季度拥有2414.98亿元债基规模的工银瑞信基金,与天弘的债基规模相差不多。该公司旗下三季度债基规模也比二季度增加了106.43亿元。
(数据来源:Wind)
与此同时,天弘在ETF领域的弱势同样令人堪忧。
细致分析其ETF产品线可以发现,天弘基金旗共计32只ETF,仅有2只规模刚破百亿,另有6只规模在1亿元以下、12只在5亿元以下,这种结构暴露了天弘在ETF领域缺乏持续打造爆款产品的能力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就在三季度结束后不久,天弘整体ETF规模刚刚跨过千亿门槛。然而,这一迟来的突破在天弘已跌至行业第16名的背景下,显得与头部公司的行业地位形成鲜明反差。
相比于同期单季增量超千亿的易方达、华夏等公司,天弘在ETF领域的追赶显得步履蹒跚。
深层困境
尽管马龙尚处于静默期,未能直接管理产品,但这恰恰成为观察天弘业务整合能力的试金石。
按相关规定,基金经理在静默期间虽不能公开管理产品,但仍可参与体系建设与团队协作。市场对其“前期规划与业务助力”本有更高期待,然而规模不增反降的现实,让人不禁质疑天弘高薪引援的战略是否未能有效落地。
马龙入职时点的特殊性值得关注。
5月入职,恰好为三季度的资产配置与投研布局留出了准备时间。
然而,从结果看,天弘不仅未能借助其行业影响力稳住客户,反而出现近190亿元的净流出。这一现象可能反映出两方面问题:一是马龙与现有团队的业务融合需要时间,二是公司在投研构架、渠道对接等配套支持上存在短板。
天弘固收并非缺乏领军人物。在马龙加入前,姜晓丽作为固定收益业务总监,管理规模近300亿元。此外,投决会成员王昌俊,还有贺剑、杜广等基金经理亦构成实力团队。
马龙的定位与姜晓丽如何分工协作,本被外界视为天弘固收能否“双剑合璧”的关键。
然而从结果看,名将加盟未形成协同效应,反而暴露了业务整合的挑战。追浪认为,明星基金经理的引入需要与公司原有的资源禀赋、渠道特点和文化基因相匹配,否则可能产生“水土不服”。对于以互联网渠道见长的天弘而言,如何将马龙在传统机构领域的优势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,仍是一道待解的考题。
“内外反差”
与外部业绩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天弘基金内部激励机制的加速扩容。
2025年9月底,天弘两家员工持股平台同步完成工商变更。新疆天瑞博丰新增常勇、聂挺进、赵洁三位合伙人,天聚宸兴则迎来总经理高阳出资1771.2万元入股,占股24.38%。
这两家平台各持有天弘约3.5%股权,是员工激励体系的重要渠道之一。而按照往年分红测算,常勇、聂挺进、赵洁或可获得数百万级分红,高阳从穿透后的股权占比来看,理论上将可分得更多。
然而,从高阳加入天弘之后的表现来看,其稳健经营风格,在牛市环境中却显得保守。
2025年上半年天弘净利润达9.17亿元,盈利能力依然强劲,但增长动力明显不足,同比下降2%。多项业务未能突破,使公司在行业竞争中逐步落入守势。
事实上,天弘基金正面临典型的“大公司困境”:盈利能力尚可但增长乏力,内部激励完善但外部突破有限。马龙加盟未达预期、债基规模不升反降,只是这一困境的具体表现。
当同行在固收市场逆势扩张时,天弘的掉队令人深思。是战略执行偏差,还是业务整合失利?是市场环境因素,还是内部协同不足?
员工持股平台每年可观的分红,固然能稳定核心团队。但若无法在产品端实现突破,特别是在投资领域找到新的增长引擎,天弘恐难守住行业前列。
对于拥有上万亿管理规模的天弘而言,真正的挑战已从“如何守住利润”转向“如何重启增长”。马龙的“静默期”即将结束,但天弘的“转型静默期”还要持续多久?
追浪将持续关注,感兴趣的客官记得点击关注不迷路。
发布于:北京市
